因为专业

所以领先

客服热线
136-9170-9838
[→] 立即咨询
关闭 [x]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

共封装光学CPO封装工艺分析和 电子交换机芯片清洗剂介绍

共封装光学(CPO)封装工艺全流程及核心市场应用发展情况分析

image.png

第一部分:CPO技术概述

1.1 什么是CPO?
共封装光学(CPO)是一种先进的封装技术,它将硅光芯片(或传统III-V族光芯片)、电子芯片(通常是ASIC,如交换芯片、CPU/GPU)在同一基板或插槽上高密度地集成在一起。它与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如QSFP-DD)的关键区别在于:光引擎被从设备前面板移出,并放置在高性能计算芯片(ASIC)的附近,通过极短的高密度互连(如硅中介层、硅光平台)进行连接,从而显著减少尺寸、功耗和延迟。

1.2 为什么需要CPO?——核心驱动力:功耗与带宽墙
随着AI/ML、HPC、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功耗和带宽密度即将达到极限。特别是用于CPO的交换芯片ASIC的功耗已超过800W,其SerDes(串行器/解串器)部分的功耗占比高达30%-50%。将高速电信号传输到前面板的光模块需要经历长距离的PCB走线,这会带来巨大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和高功耗。CPO通过将光互连紧靠ASIC,极大地缩短了高速电通道的长度,从而大幅降低功耗(可降低~30-50%)、提高带宽密度、降低单位比特成本并减少延迟。


image.png


第二部分:CPO封装工艺全流程详解

CPO的封装流程极其复杂,涉及硅光、先进封装、高频/高频热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其核心流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流程总览图:
[光芯片/电芯片制备] -> [基板/中介层制备] -> [芯片贴装与互连] -> [光学耦合与对准] -> [封装与散热] -> [测试与老化]


2.1 光芯片与电芯片制备

  • 光芯片 (Optical Chip):

    • 主流技术路径: 硅光(SiPh)和III-V族(如InP)材料体系。硅光因其CMOS工艺兼容性、高集成度和低成本潜力成为主流选择。

    • 制备: 在硅晶圆上通过光刻、蚀刻、沉积等标准CMOS工艺制作光波导、调制器、光电探测器(PD)、光栅耦合器或边缘耦合器等元件。

    • 光源: 硅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外部光源。目前主流方案是通过异质集成将III-V族材料制成的外置激光器(通常封装在单独的激光芯片上)的光耦合到硅光芯片中。

  • 电芯片 (Electrical Chip):

    • 核心: 高性能计算ASIC(如交换机ASIC、AI加速器)。这些芯片通常采用最先进的制程节点(如5nm、3nm)制造,集成数百个高速SerDes通道。

    • 关键特性: 需要针对CPO进行协同设计,例如优化SerDes架构(可能采用更低功耗的NRZ或PAM4调制)、布局以方便与光引擎连接。

2.2 基板/中介层 (Substrate/Interposer) 制备
这是实现高密度电互连的基石。

  • 材料: 硅中介层(Silicon Interposer)、玻璃基板、或具有再布线层(RDL)的有机基板。

  • 工艺: 在基板上通过半导体工艺制作硅通孔 (TSV) 和高密度走线。TSV用于实现基板上下表面的垂直互连,而微米级的走线用于连接ASIC的凸点(Bump)和光引擎的凸点。

  • 功能: 充当ASIC和光引擎之间的“高速公路”,提供数千条超短、低损耗的电连接通道。

2.3 芯片贴装 (Die Attachment) 与互连 (Interconnection)
这是将不同芯片集成到基板上的关键步骤。

  • 贴装: 使用高精度取放设备(Pick & Place)将ASIC芯片和光引擎芯片(可能是一个或多个)贴装到基板的指定位置。

  • 互连技术:

    • 主流: 混合键合 (Hybrid Bonding) 和 微凸块 (Microbumps)。

    • 混合键合: 是前沿技术,直接通过铜-铜键合实现芯片与基板的连接,间距可小于10µm,提供了最高的互连密度和带宽,但工艺难度和成本极高。

    • 微凸块: 目前更成熟的技术,使用微小的焊料凸点进行连接,间距通常在35-55µm范围。

2.4 光学耦合与对准 (Optical Coupling & Alignment)
这是CPO工艺中最难、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决定光链路性能。

  • 挑战: 将来自外部激光器或光纤的光高效地耦合到微米级别的硅光波导中。

  • 耦合方式:

    • 边缘耦合 (Edge Coupling): 光纤对准芯片侧面。耦合效率高,但对准精度要求极高(亚微米级),且不适合晶圆级测试。

    • 光栅耦合器 (Grating Coupler): 光纤从芯片上方垂直对准光栅。放宽了对准精度要求(±2.5µm),便于晶圆级测试和封装,但会引入较大损耗和波长敏感性。

  • 对准与固定: 使用主动或被动对准技术,找到最大光功率传输点,然后用紫外(UV)胶水或激光焊接永久固定。这是一个高精度、耗时的过程。

2.5 封装与散热 (Packaging & Thermal Management)

  • 封装: 将集成好的模块密封在一个保护外壳内,提供机械保护、环境隔离和电气接口。需要充分考虑射频信号和光信号的屏蔽。

  • 散热: CPO的最大挑战之一。ASIC和激光器都是巨大的热源,而硅光器件(如调制器)的性能对温度极其敏感。必须采用先进的散热解决方案,如微通道液冷(Microchannel Liquid Cooling)、均热板(Vapor Chamber)和定制散热器,将热量高效地从芯片内部带走,并维持整个模块的温度稳定。

2.6 测试与老化 (Testing & Burn-in)

  • 挑战: CPO模块集成后,传统的芯片级测试(如探针卡测试)无法进行,几乎所有测试都必须在封装后进行。

  • 方法: 需要开发全新的测试策略和接口,通过基板上的测试点或专用接口,同时对电功能和光功能进行测试。老化测试用于筛选早期失效产品,确保可靠性。


image.png

第三部分:核心市场应用发展情况分析

CPO并非万能技术,其应用由极高带宽和极低功耗的需求驱动。

3.1 核心应用市场

  1.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与云网络 (Hyperscale Data Centers & Cloud Networking):

    • 应用场景: 数据中心内部网络(AI/ML集群互连、Spine-Leaf交换机互连)、数据中心互联(DCI)。

    • 驱动力: AI训练(如万亿参数模型)需要成千上万个GPU高速互联(NVLink, InfiniBand),交换机端口速率正从800G向1.6T、3.2T演进,传统可插拔模块的功耗和密度已无法满足。CPO是下一代交换机的必然选择。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云巨头是主要推动者。

  2. 高性能计算 (HPC) 与人工智能 (AI):

    • 应用场景: 国家级超算中心、企业级AI计算集群。用于连接计算节点、加速卡和存储单元。

    • 驱动力: 解决“带宽墙”和“功耗墙”,确保计算资源不被数据传输瓶颈所拖累。

  3. 特定电信网络 (Telecom):

    • 应用场景: 未来6G基站的前传/回传网络、核心网路由器。

    • 现状: 相对于数据中心,电信领域对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本的要求更苛刻,CPO的渗透会晚于数据中心市场。

3.2 市场格局与主要玩家

  • 交换机芯片厂商: 博通 (Broadcom)、Marvell 是领导者,均已推出支持CPO的交换机ASIC和参考设计。

  • 光模块/器件厂商: 思科(Acacia)、Intel(其硅光技术已出售给Jabil)、Coherent(原II-VI)、Source Photonics、华为、中兴、亨通光电、中际旭创 等都在积极研发CPO光引擎和解决方案。

  • 代工与封测厂: 台积电 (TSMC)、英特尔 在先进封装(如CoWoS, EMIB)方面提供支持。日月光 (ASE) 等传统封测厂也在积极布局。

  • 最终用户: 微软、谷歌、Meta等云计算巨头是核心用户和标准制定者(如COBO, OIF)。

3.3 发展趋势与挑战

  • 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 CPO是硅光技术、先进封装(2.5D/3D)、和CMOS工艺融合的终极体现。

    • 标准制定: 行业组织(如OIF、COBO)正在加速制定CPO的共同标准,以促进生态发展和互操作性。

    • 从“Co-packaged”到“On-package”: 未来光引擎可能通过更紧密的方式(如3D堆叠)直接集成在ASIC封装之上。

  • 主要挑战:

    • 高成本: 目前研发和制造成本极高,需要巨大的出货量来摊薄。

    • 技术复杂性: 光学耦合、散热、测试和可靠性都是巨大挑战。

    • 供应链与生态: CPO颠覆了传统的光模块供应链,需要芯片厂商、光器件厂商、代工厂、系统厂商深度合作,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 可维护性/可修复性: CPO模块损坏可能需要更换整个板卡,而非像可插拔模块那样只需更换一个模块,这对运维提出了新要求。

3.4 发展时间线

  • 2023-2025年: 技术验证和小规模试点部署阶段。主要应用于超算和顶级AI集群。

  • 2026-2028年: 开始规模商用,成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1.6T/3.2T交换机的主流技术。

  • 2028年以后: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向更广泛的数据中心和电信市场渗透。


第四部分:总结

共封装光学(CPO)是应对后摩尔时代数据传输瓶颈的颠覆性技术。它通过将光互连极致地靠近计算核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功耗和带宽密度问题。其封装工艺是半导体先进封装和硅光技术的集大成者,复杂度极高。

目前,CPO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前夜,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AI革命对算力网络的极致要求。虽然面临成本、技术和生态的挑战,但其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HPC/AI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明确。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CPO技术逐步成熟并成为高速互连领域的新基石。


共封装光学CPO封装芯片清洗剂介绍:

水基清洗的工艺和设备配置选择对清洗精密器件尤其重要,一旦选定,就会作为一个长期的使用和运行方式。水基清洗剂必须满足清洗、漂洗、干燥的全工艺流程。

污染物有多种,可归纳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离子型污染物接触到环境中的湿气,通电后发生电化学迁移,形成树枝状结构体,造成低电阻通路,破坏了电路板功能。非离子型污染物可穿透PC B 的绝缘层,在PCB板表层下生长枝晶。除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污染物,还有粒状污染物,例如焊料球、焊料槽内的浮点、灰尘、尘埃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焊点质量降低、焊接时焊点拉尖、产生气孔、短路等等多种不良现象。

这么多污染物,到底哪些才是最备受关注的呢?助焊剂或锡膏普遍应用于回流焊和波峰焊工艺中,它们主要由溶剂、润湿剂、树脂、缓蚀剂和活化剂等多种成分,焊后必然存在热改性生成物,这些物质在所有污染物中的占据主导,从产品失效情况来而言,焊后残余物是影响产品质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离子型残留物易引起电迁移使绝缘电阻下降,松香树脂残留物易吸附灰尘或杂质引发接触电阻增大,严重者导致开路失效,因此焊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才能保障电路板的质量。

研发的水基清洗剂配合合适的清洗工艺能为芯片封装前提供洁净的界面条件。

运用自身原创的产品技术,满足芯片封装工艺制程清洗的高难度技术要求,打破国外厂商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为芯片封装材料全面国产自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推荐使用 水基清洗剂产品。

致力于为SMT电子表面贴装清洗、功率电子器件清洗及先进封装清洗提供高品质、高技术、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13691709838)Unibright 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二十多年的水基清洗工艺解决方案服务经验,掌握电子制程环保水基清洗核心技术。水基技术产品覆盖从半导体芯片封测到 PCBA 组件终端的清洗应用。是IPC-CH-65B CN《清洗指导》标准的单位。 全系列产品均为自主研发,具有深厚的技术开发能力,拥有五十多项知识产权、专利,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完整的电子制程清洗产品链的公司。 致力成为芯片、电子精密清洗剂的领先者。以国内自有品牌,以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价格优势,为国内企业、机构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和更优质的产品。 的定位不仅是精湛技术产品的提供商,另外更具价值的是能为客户提供可行的材料、工艺、设备综合解决方案,为客户解决各类高端精密电子、芯片封装制程清洗中的难题,理顺工艺,提高良率,成为客户可靠的帮手。

凭借精湛的产品技术水平受邀成为国际电子工业连接协会技术组主席单位,编写全球首部中文版《清洗指导》IPC标准(标准编号:IPC-CH-65B CN)(“Guidelines for Cleaning of Printed Boards and Assemblies”),IPC标准是全球电子行业优先选用标准,是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员成员。

主营产品包括:集成电路与先进封装清洗材料、电子焊接助焊剂、电子环保清洗设备、电子辅料等。

半导体技术应用节点:FlipChip ;2D/2.5D/3D堆叠集成;COB绑定前清洗;晶圆级封装;高密度SIP焊后清洗;功率电子清洗。

 


[图标] 联系我们
[↑]
申请
[x]
*
*
标有 * 的为必填
Baidu
map